四月的晨光温柔洒落,“拟录取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”的通知映入眼帘,王棨终于读懂了这段征程的深刻意义——这不仅是一场跨越专业鸿沟的逆袭之战,更是一段在矛盾与挣扎中淬炼成长的蜕变之旅。
“我有点内耗,需要独处获取能量,却又天性外向,乐于结交朋友。”这种看似矛盾的双重性格,在考研路上转化为独特优势。独处时,她能在图书馆的漫漫长夜里,以高度专注力啃下一本本专业书籍;与人交流时,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,则成为她叩开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大门的重要契机。这个需要与不同人群深度对话、时刻捕捉社会热点的学科,与她渴望思想碰撞的特质完美契合。父亲作为机械工程师“终身学习”的精神榜样,母亲饱含期待的目光,两股力量交织,既托举她向上生长,又推动她冲破自我设限的枷锁。

王棨在拍摄毕业照片
抉择:迷茫中锚定方向
初入大学校园,就读英语专业的王棨,常因院校差距陷入自我怀疑。但对文字怀揣炽热热爱的她,凭借这份纯粹,毅然加入校报记者团,就此叩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
初入校报记者团,负责撰写人物通讯的王棨,文风充满文艺气息,常用大量比喻与环境描写,稿件被学姐朗读时甚至会让她羞红了脸;然而,在每周值班研读《最美理工》期刊、学习其他高校优秀稿件的过程中,她逐渐领悟新闻写作的专业内核。为抓住读者眼球,她虚心求教,得到“多思、多想、多做”的箴言后,在每次采访前都大量查阅资料、精心设计提纲,全身心投入采写工作。不懈努力终获回报,她荣膺2022年校报记者团“十佳写手”与“优秀记者”,在“阅读—模仿—输出—修改”的循环中,她从模仿优秀稿件走向独立创作高质量新闻作品,这段经历不仅为大学生活添彩,更塑造其坚韧品格,随着对新闻与传媒专业热爱的不断加深,“记者梦”生根发芽,促使她决定踏上跨专业考研之路。
然而,择校难题却横亘眼前。暨南大学优美的校园曾令她心驰神往,但备考至七月,其晦涩的前沿考点却让她陷入迷茫,甚至心生“难道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吗”的困惑。回忆过往采访经历,她深知择校择专业如同写稿,需多方查证,虚心请教。于是她深入研究各大高校新传专业历年真题,在考研分享会上主动取经。经反复比对,她发现中央民族大学的真题与参考书目在广告策划的考查上,与自身兴趣高度契合。反复权衡后,她最终锁定目标,这份坚定的选择,为后续备考注入了源源动力。
淬炼:困境中打磨韧性
考研之路布满荆棘。王棨回忆,备考中期,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“三创”挑战赛的截止日期,与紧张的复习计划激烈撞期。一心冲击省赛的她,突遇队友因时间紧张退出,项目濒临停滞。深夜自习室里,空荡的电脑屏幕映照着她紧锁的眉头,未完成的策划案如沉重的巨石压心。迷茫之际,好友一句“做出选择,就要承担后果。做好这件事,或许能为未来积攒更多勇气”点醒了她,让她回想起在校报时为挖掘人物故事连续跟访三天的执着,和反复打磨通讯稿时对每个细节的较真;加之老师的开导与鼓励,她重拾信心,沉心投入项目。尽管最终止步校赛,但这份在失败中淬炼的韧性,成为她后续攻克考研难关最坚实的底气。
去年11月,一场突如其来的停电意外打乱复习节奏,黑暗中她摸索到楼梯间,借手机微光,泪水不受控制地滑落——未完成的复习任务堆积如山,考试却日益临近。然而,便签上“再坚持一下”的字迹在手电光下格外醒目。她深吸一口气,沿墙摸回座位,点亮应急台灯,笔尖沙沙,她重新扎进知识的海洋。这份坚持持续到复试备战,面对专业课抽查的高压,王棨主动报班加入学习小组,每晚九点准时开启视频模拟对答。“每次点开摄像头前,心都悬在嗓子眼。”她坦言,最初回答问题时磕磕绊绊,常常不到一分钟就卡壳。为突破瓶颈,她反复拆解优秀案例视频,对着镜子练习手势与语速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逻辑框架与话术衔接要点。无数个深夜里,在台灯暖黄的光晕中,她逐字打磨表达,将每个知识点编织成流畅的逻辑网,复试前夜,学姐不禁感叹:“王棨,你的进步真的令人刮目相看。”王棨知道,便利贴上的那句话,早已内化为前行的力量。
复试现场,环形会议桌前的导师们接连抛出尖锐问题。台灯下反复钻研的新闻理论、红笔密批的新闻伦理案例、深夜逐帧标注的应答要点,此刻清晰浮现,化作眼底的坚定。她轻抬下颌,指尖无意识摩挲衣角,语气沉稳从容,将复杂问题层层拆解,缜密的专业阐述如溪流奔涌,流畅自然。随着最后一个回答结束,这场漫长的征程终于画上圆满句点。
蜕变:积累中实现跨越
“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。”是王棨始终践行的信条。带着校报记者特有的钻研韧劲,面对新传专业晦涩的理论、易忘的政治知识点和英语真题的不理想正确率,她毫无退缩。就像曾经为写好一篇人物通讯反复打磨细节,她在笔记本扉页写下“重复是背书之父,理解是背书之母”,将攻克难题拆解为具象化行动:每日图书馆开馆即座,闭馆方离去;用彩色标记梳理新传理论框架,如同当初标注新闻稿的逻辑脉络;将政治易错点整理成故事案例,恰似采访时提炼人物闪光点;英语真题错题本上不仅有解析,更有独创的“语境联想记忆法”。她用记者特有的观察与总结能力,将每个学科难点转化为可突破的具体目标,逐步搭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,将座右铭化作步步足迹。
谈及未来,王棨目光笃定:"命运把我推到哪,我便走到哪。"这份看似随性的豁达,实为淬炼出的从容——面对艰深的理论,她如拆解新闻线索般梳理知识框架;在时间紧迫的焦虑中,仍保持着校报记者打磨稿件时的严谨节奏。从初入校园因院校差距自我怀疑的英语专业学生,到手握新传硕士录取通知书的准研究生,她用一篇篇深挖细节的人物通讯练就洞察力,在反复修改稿件的过程中锤炼文字功底,将记者特有的执着与韧性,化作跨越专业壁垒的阶梯。这条从青涩记者到准新闻人的蜕变轨迹,既是个人奋斗的勋章,更是她向"记者梦"冲锋的见证。
从英语专业的文字热爱者,到新闻传播的逐梦人,王棨以破茧成蝶的蜕变证明:跨界并非天赋的较量,实为信念与坚持的长征。采访本上的执着、稿纸上的推敲、自习室里的星光,终将"不可能"的沟壑铺就成通往理想的桥梁。这份跨越的勇气与韧性,如同一束光,照亮无数在迷茫中坚守的考研学子——当热爱化作行动,当坚持成为本能,那些熬过的夜、啃下的难,终将汇聚为穿透云层的力量,托举追梦者抵达彼岸。(作者:胡怿波 来源:宣传部)